对于伴随移动互联网而来的新世界,智能手机浪潮只是吹响了第一声号角,可穿戴设备的崛起则将掀开下一个更壮丽的篇章。
距离iWatch的发布还遥遥无期,不过本土创业公司映趣科技开发的智能腕表inWatch却已经上市在即。
王小彬是深圳映趣科技的创始人。这家公司的CTO来自中兴、硬件项目负责人来自华为、软件项目负责人来自腾讯、设计团队来自本土知名的工业设计公司浪尖。从2011年10月确定做智能腕表,这支阵容强大的团队就开始了夜以继日地紧张工作。经过了一年多时间的努力,如今终于就要修成正果。
乍看上去,inWatch的名字与iWatch仅有一字之差,不过王小彬解释说,inWatch的in代表的是时尚、智能和有趣,首款inWatch腕表将在今年6月发布。
王小彬和他的映趣科技只是当下科技圈的一个缩影。
2013年以来,关于智能穿戴设备的热浪已经滚滚而来,从Google Glass的发售,到有关iWatch的各种传闻再到三星重启智能手表项目。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一到两年内,一定会有一大批形形色色的智能穿戴设备陆续面世,而伴随着他们的推出,一个色彩斑斓的硬件新时代的大幕也将缓缓拉开。
为什么是现在?
智能穿戴设备为何会在今年突然爆发?
从手机厂商的角度看,智能手机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平台期,各大厂商除了比拼硬件参数之外已经没有什么新的招数。除了专业人士还会津津乐道产品的各项参数指标,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已经开始对每年一次的产品升级换代感到麻木。
甚至连iPhone系列也很难让消费者提起太高兴致。事实上,自从乔布斯去世之后,苹果的魔力也在逐渐消失。类似当年iPad和iPhone 4发布所引发的全民消费热潮已经许久没有出现过。今年1月,甚至有日本媒体爆出苹果公司向夏普削减了面板的订单,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市场对苹果产品的痴迷正在衰退。
整个智能手机行业就像是温水煮青蛙,看似风平浪静,其实危机正在来临。诺基亚盛极而衰的惨痛教训还历历在目,对于谷歌和苹果这样的行业领袖,如果不能及时找到新的机会,那么很有可能会重蹈诺基亚的覆辙。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随着智能终端所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多,它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比如,设备屏幕尺寸的增加是以牺牲便携性来实现的,这两者是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在很多应用场景下,操控大尺寸的移动设备都并不方便。
在移动互联网最初兴起的3年里,手机是唯一的智能终端,人们希望它的屏幕越来越大、计算能力越来越强、便携性越来越高,甚至把所有对智能终端的憧憬都投射在手机上。某种程度上,这种过重的期待远远超过了手机应当扮演的角色。
但是,如果真正去理解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智能手机仅仅只是从上一个时代到智能化时代的一个过渡而已,它不应当承载一切,手机更适合作为连接其他可穿戴智能设备的计算中心,为更多可穿戴设备的普及打下基础。
从传统厂商的角度,移动互联网的另一层深刻影响在于大大推动了传统商业的互联网化。一大批传统企业,尤其是以耐克为代表的运动设备厂商开始注意到鞋服智能化的机会,依靠生产智能腕带、智能跑鞋等可穿戴智能终端,将会给自己的生意带来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
从技术积累的角度看,也已经为可穿戴设备的爆发做好了准备。“从硬件上来说,低功耗的芯片,蓝牙、WiFi这些东西都比较可靠,而且功耗和价格都很低,现在攒一个东西其实蛮便宜的。”百度云生态部高级经理、技术布道师张辉告诉《商业价值》,“软件方面,基础的智能计算平台和云也都已经比较成熟。”
不过,除了上述这些因素,穿戴设备热潮的背后还有更为现实的原因——赚钱。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今天,虽然成就了一批诸如微信、陌陌之类颇具影响的应用,但是除了少部分游戏公司外,真正赚到钱的人凤毛麟角。
“纯粹做移动互联网软件离钱太远,大多数都找不到盈利模式。”王小彬坦言。在投身智能手表以前,王小彬以天使投资人的身份投资过一些移动互联网项目,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这也坚定了他做硬件的决心。“将来软件和硬件的结合会更好一些。”
以众筹平台KickStarter上的明星项目Pebble智能手表为例,该产品已经于1月底开始正式发售,售价150美元,至今两个月的时间已经售出3万套。照这个速度,其筹得的1000万美元用不了多久就能回本。
智能穿戴的本质——人的延伸
我们正在从智能手机时代进入到一个智能穿戴的时代,其本质是人体的智能化延伸。
尽管使用Fitbit计步器还不到一年,张辉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这个小东西了。这个不起眼的小玩意儿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久前他去西班牙出差,因为一时大意忘记戴上这个“伙伴”,这让他在出差期间颇感失落。
“如果有一天世界上没有你的数据了,我会觉得你可能已经不存在了。”朋友的这个说法是张辉失落的根源。
Fitbit计步器在过去一年风靡全美,今年的CES上,Fitbit发布了新一代的产品Fitbit Flex,将过去U盘造型改造成了腕带,进化成为一款名副其实的穿戴设备。
从古老的计步器到成为现在时尚运动人士离不开的智能装备,Fitbit流行的深层原因在于人会生老病死,但数据能够永生。让以前从指尖溜走的数据通过智能穿戴设备留存下来并做些更有意思的事情想想都会让人兴奋。
在今天这个时代,社交网站清楚你的人脉关系、输入法熟悉你的语言习惯、搜索引擎了解你的知识背景、电商网站掌握你的购物记录,这些互联网上的数据叠加在一起就可以勾勒出一个你的轮廓。但这仅仅只是个轮廓而已,想要得到一个自己的清晰形象,还需要更加翔实的数据去填补这个轮廓中的细节。而想要得到这些翔实的数据,那就必须依靠穿戴设备来帮忙。
Google Glass和GoPro摄像机能够记录下你所看到的一切;Nike+的运动鞋能够记录下你去过哪里;Fitbit和Jawbone UP不仅能记下你每天走路的步数,还能监测你的睡眠情况。所以,穿戴设备的本质实际上是人类各种感官的延伸,将人感知到的一切数字化。当然,采集到的这些数据并不只是为了证明一个人的存在,它还有着更加深刻的意义。
“人以前关心的是征服世界,但是在成长过程中,会发现最难征服、最难理解的是自己。”张辉认为,“比如年轻的时候身体很好,但是突然有一天感冒了一个月都不好,就会觉得自己的身体很陌生了。这时候就会觉得世界很简单,但自己很复杂。”
实际上,穿戴设备的兴起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是相辅相成的,穿戴设备是数据的入口,而对大数据的深度分析能够让人们重新认识自己以及所处的这个世界。
进化的第一步:运动+健康
从智能手机进化到更加多元的智能穿戴设备,推动这一切最强的动力很有可能来自运动和健康领域。为什么这么说?首先,健康是当下人们最为关心的领域。尤其在国内,环境的日益恶化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而穿戴设备恰恰可以实时监测个人的健康状况。其次,在这一领域已经有成功的案例,Fitbit计步器、Jawbone UP及耐克Fuelband的流行已经证明市场是接受这一概念的。所以,从这个角度切入用户会更容易接受。许多公司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3月中旬,三星刚刚发布了今年的旗舰产品Galaxy S4,系统里预装了新版的健康管理应用S Health,三星还专门为它配备了心率带以及名为S Band的运动健康腕带(类似于耐克的Fuelband和新款的Fitbit Flex)等周边设备。
王小彬也明确向《商业价值》表示,映趣科技年内也会推出主打运动健康模块的智能腕表系列,其中会加入测量佩戴者血压、心率的功能。而小米则更加大胆,公司副总裁黎万强近日已经对外证实小米计划推出能够测算运动轨迹的智能鞋产品,作为小米手机的延伸。
尽管诸多公司已经嗅到了围绕运动健康的智能产品会诞生大量的机会,但是如果仅仅延续手机时代做终端做硬件的思路却很难获得成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摩托罗拉。摩托罗拉曾于2011年推出过一款名叫MotoACTV的智能腕表,主打卖点就是运动健身,可以监测佩戴者的跑步路线等运动信息,然而产品推出后市场却反响平平。
对于穿戴设备来说,采集数据仅仅是第一步,后面还需要“激活”这些数据。具体到运动健康领域,用户需要的不只是对运动数据的简单记录和换算,运动数据如何与用户的健康状况打通,如何利用社交的方式激励用户更多地参与锻炼,这些都不是能够轻而易举就能解决的问题。事实上,对释放用户数据价值方式的探索绝不比开发一款设备轻松。只有当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硬件+软件”生态系统的时候,“运动+健康”的模式才能真正成立。
正因为如此,在智能穿戴设备这个不同于智能手机时代的新领域,如三星般仅靠硬件通吃一切的时代可能一去不复返。比如面对大公司对于消费者手腕的争夺,Fitbit已经开始尝试转型,在出售硬件之外推出了付费的增值业务,为用户提供专业的健康咨询。
可以预见,在智能穿戴设备领域,通过硬件作为触点搜集数据,靠着数据积累提供软件服务将会成为下一批成功者的选择。
随着未来健康数据的进一步丰富,穿戴设备甚至完全可以和医疗机构打通,帮助人们建立起一套立体的医疗健康管理系统,一旦用户的身体出现异常,就能在第一时间进行治疗。
“未来这些数据或许还能和保险公司挂钩,有健身习惯的客户保险费率能够相应降低。”张辉预言。
产业交融,合纵连横
尽管不少科技公司面对即将到来的智能穿戴设备时代虎视眈眈,然而这个时代的玩家,显然不可能只有科技公司。
从大趋势上看,穿戴设备的未来一定要采集更多的个人健康数据,而手表和眼镜显然无法承载这样的需求,所以服装和鞋子的智能化一定会是大势所趋。
不过,当涉及到鞋服产业,这件事情就已经不是科技公司所能左右的了。因为鞋服行业的属性决定了这并非一个功能性主导的产业,品牌、时尚、设计等因素都是消费者选购一件衣服时的重要参考。
科技公司自己推出智能化的衣服和鞋子,那么结果注定只是一厢情愿,除了极少部分的极客和铁杆粉丝能够买账之外,大众市场很难接受。
所以科技公司想要推动穿戴设备的普及,那就必须与传统的品牌联手。
谷歌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在3月初举行的SXSW大会上,谷歌与创意机构YesYesNo和Studio 5050合作推出了一款“会说话”并且能够测量穿着者运动情况的智能鞋。谷歌没有选择完全由自己凭空创造一双鞋,而是使用阿迪达斯的一款休闲鞋进行改造。谷歌这样的举动更像是在主动向阿迪达斯伸出橄榄枝,至于阿迪是否会接招,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事实上,耐克和阿迪达斯早已在智能穿戴设备上有所作为,耐克早在2006年就与苹果合作推出了Nike+iPod运动套件,将芯片装进了跑鞋里,而作为应对,阿迪达斯随后也推出了自己的数字运动化平台miCoach。
不过时至今日,传统服装行业内只有耐克和美国新崛起的Under Armour两家在相对积极地推动穿戴设备的智能化,另外一家巨头阿迪达斯则在时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再来看本土的运动品牌们,大家还都在按兵不动,尚且没有一家有推出智能化产品的明确计划。
“国内这些厂家思维还没有转化过来。”本土运动健康创业公司咕咚网总裁申波感慨。咕咚网早在去年年初就曾经与匹克谈过合作,希望将自己计步器产品与匹克的运动鞋进行整合,但双方一直未能谈妥。
“那个(与咕咚合作的概念产品)不是很成熟,因为硬件的费用降不下来。”匹克公关副总监刘翔回应与咕咚网合作搁浅的原因。
对还在被库存困扰的本土品牌来说,眼下推动鞋服智能化的确不是当务之急。不过申波也向《商业价值》透露,咕咚网会在4月开始与本土某运动品牌合作,虽然初期的合作只是围绕移动端App的,但是这至少给未来硬件的整合埋下了伏笔。
下一个篇章
今天的移动互联网正处在一个从萌芽到快速生长的重要时间节点上。智能穿戴设备开启的是移动互联网下一个更令人兴奋的篇章。
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引领创新的科技公司将会越来越和开始拥抱科技的传统行业水乳交融,合纵连横,用前者的技术和创新对接后者的品牌和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将会释放出巨大的商业价值。
以春雨掌上医生这样的移动医疗服务为例,通过手机端的软件,目前医生只能根据用户自己的语言描述获取信息给出建议,但这种方式显然是在隔靴搔痒。没有准确的个人健康和医疗数据,仅靠患者自己的表述,医生不可能给出准确的判断。于是可以看到春雨上许多医生在回应用户时都只能建议他们去医院做详细检查。
对用户的身体进行专业的医疗检测,智能手机本身无法实现这样的功能,这也恰恰是可穿戴智能设备的机会。在美国,创业公司iHealthLabs就推出了可以连接iPhone和iPad使用的血压计,让高血压患者能够及时在家完成检测,并且将结果直接分享给自己的主治医生,这款产品目前已经在中国发售,售价999元人民币。
在上面的例子中,智能手机更多是作为一个功能强大的计算终端,但他并不适合作为人体延伸的智能触角,与其数据相通的智能血压计等将负责完成这一使命,这不仅将产生巨大的硬件设备销售机会,也将带动更多轻型便携式可穿戴终端的出现。
又如,业界已经喊了多年的移动支付,其实包括三星、HTC和诺基亚在内的许多厂商都在自己的旗舰产品里加入了NFC功能,努力推动移动支付的实现。但是时至今日也还没有形成潮流。原因很简单,从包包里掏出手机进行支付其实并不比从钱包里拿出信用卡便捷多少。
由于产品形态的制约,或许只有集成NFC功能的智能腕表才能真正引爆移动支付的市场。不过,前提条件是智能腕表本身先要普及。于是就又回归到前面的问题,怎么让穿戴设备普及?这需要耐心以及像当年的iPad一样能够挖掘出用户的隐藏需求,并且引爆潮流的产品出现。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一个篇章中,让手机归手机,让诸多可穿戴智能设备围绕各自的用户体验发掘创新机会将会成为趋势。例如,研究智能手表的人会更在意人们手部的使用习惯,研究计步器的会更懂得如何与人的健康相关联,智能运动鞋的厂商则会更懂我们的双脚。更多细分的智能设备加上专业的观察角度将会引爆更多的创新。
事实上,无论是智能手机时代还是可穿戴智能设备时代,他们都只是通向人体智能进化的不同阶段,这个过程既是科技创新的舞台,也是新技术和传统产业进一步交融的机会,由于它直接影响到人类的衣食起居,某种程度上来说,移动互联网的下一章,意义更加深远。
Facebook的天使投资人,扎克伯格的精神导师彼得·泰尔曾经感慨道:“20世纪60年代的人们还在梦想着殖民火星,如今的所谓科技创新竟是为小小的手机着迷。”历史会证明他是错的,移动互联网的下一篇章已经开始,黎明将至,好戏还在后面。
IT时代网(关注微信公众号ITtime2000,定时推送,互动有福利惊喜)所有原创文章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创客100创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专注于TMT领域早期项目投资。LP均来自政府、互联网IT、传媒知名企业和个人。创客100创投基金对IT、通信、互联网、IP等有着自己独特眼光和丰富的资源。决策快、投资快是创客100基金最显著的特点。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